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全部

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美院在艺术教育环境上有何改善

发布时间:2025-04-28浏览次数:10

中央美术学院

1. 推动美术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融合

  • 形成了一批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市场竞争”、“品牌影响”、“人工智能”、“未来产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等相关的学术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美术”智慧。
  • 实施“美术与智能制造融合计划”,支持推动设立一批聚焦人工智能研发、产品设计创新、品牌形象构建、文化融合创新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在以艺术类数据优化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方面、以美学平衡产品功能性和稳定性方面、提升制造业品牌特色竞争力方面、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形成系列成果。
  • 2. 参与小学美育发展工作

  • 作为参与支持任务的高等艺术院校之一,重点支持北京朝阳区望京地区花家地实验小学、南湖东园小学、南湖中园小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附属小学四所小学美术特色发展建设工作。高等院校参与小学美育发展工作,对于中央美院美术教育是一种创新,对于小学美育教育也是一种创新。不仅拉近了大学与小学的距离,更好衔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同时也为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探索一种新的可行模式。
  • 3.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国际部(青少年美育中心留学课程)不断发展国际基础艺术教育模式,与英国和美国近20所大学、高中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分别在学生输送、课程共建、教学交流、学术交流等方面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艺术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
  • 清华美院

    1. 艺术与科学交融的教育思想

  • 以王明旨先生提出的“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学术主张为指导,加强学科内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进行一系列的学科专业整合、课程设置调整,重视信息设计、新媒体艺术等新型学科建设,积极促进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全面发展,构建更适于创新发展的教育环境。
  • 2. 推进“大美育”理念

  • 发挥艺术教育专业优势,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清华大学将艺术类课程纳入到全校人文素质核心课程体系,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的公共艺术课程,让美育全面进入清华大学课堂。学院逐步承担起全校美术类公共课程教学工作,通过设立“艺术与人文系列讲座”,推出人文系列网络公开课,面向全校开设艺术类通识课程等形式,服务全校审美教育、艺术品质和文化内涵的提升。
  • 承担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任务,组织了14期共计280名非遗传承人参加。同时师生们也走进大凉山、墨玉等偏远地区,运用设计智慧优化资源、改善现状,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 3. 改善教学手段

  • 积极探索对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以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模式创新学校课程教学,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美育的深度融合。针对造型艺术、工艺美术类课程“身教胜于言传”的特色,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线上线下实时互动融合”的教学方式,促进“现场”教学由知识传递逐渐向师生间的深度交流和学生体验式学习的转变。
  • 4.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空间环境会以无形的力量教化众人,学校作为体现美和培育美的最佳场地,校园文化环境已成为“大美育”格局的组成部分。学院一直采用运用艺术手段规划和打造校园文化环境,采用雕塑、壁画、绘画、各类设计等美化公共空间,突出学校文化特色。

    Copyright © 2022-2025 北京华夏屹立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27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