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全部

参加北京校考集训的学生需要掌握哪些透视原理

发布时间:2025-04-27浏览次数:20

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

透视是用于表现真实环境中三维立体以及空间距离关系的概念。其基本原理包括:

1. 近大远小:在相同空间下,相同物体之间产生的视觉近大远小的变化现象。即近景物体比例真实,远景物体产生视觉缩小的现象。

2. 空间纵深:人在一副画面中感觉到的强烈的远近对比。物体在空间距离下,产生的视觉焦点,并导致所有物体围绕这个焦点聚拢的聚焦方式,即为纵深。

透视的类型

1. 一点透视(平行透视):当消失点聚合在画面一点时,就形成了一点透视。一点透视又包含三种:主点透视,天点透视,地点透视。适用于表现正面视角的景物,如街道、建筑等。

2. 两点透视(成角透视):当物体以夹角面向观众时,就形成了两点透视。一般画建筑或环境类都需要用到两点透视。

3. (广角透视):当物体以夹角面向观众时,并抬头或者低头,此时就形成了。在中没有原线,适用于表现与画面形成较大角度的物体,能够更强烈地表现出物体的高度和深度。

4. 自由透视:在任何透视图中都允许出现的透视现象,当物体以水平或者平行的方式发生旋转或者整个物体与当前主透视的方向不就形成了自由透视的现象。自由透视有两种情况:平行自由与完全自由。

透视中的常用术语

1. 地平线:划分天地的水平分割线,不论在房间内还是在太空中,地平线都是存在的,只是某些情况下肉眼无法看到而已。地平线与视平线的搭配可以协助绘制场景的视觉角度。

2. 视平线:画面中视线所焦距的位置,在空间中间划分视线上下区域的平行线(但并不体现在画面内)(可以将视平线理解为,画布的横向正中心有一条线)。

3. 视中线:在画面中心左右对称的垂直线,帮助左右平衡视域关系,主要和消失点配合。

4. 消失点/灭点:在透视中,当物体向某个方向产生焦距纵深时,物体就会越靠越拢,最终集合成为一个点,这个点就称为消失点/灭点。消失点包含四种:主点、余点、天点、地点。

5. 原线:在透视中,凡是物体上不受消失点影响的线或结构即为原线,但原线会受到近大远小、近疏远密的影响。

6. 变线:在透视中,凡是物体受到透视纵深消失点影响的结构或线,即为变线,变线的纵深方向越多原线越少,但变线最多三个方向纵深。

透视原理的应用

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线性透视、空气透视和色彩透视三大类:

1. 线性透视:依据几何学原理,通过线条的汇聚与消失来模拟空间深度。根据线条汇聚点的数量,线性透视又可分为单点透视、两点透视和。

2. 空气透视(大气透视):表现空间距离感的重要手段。随着物体与观察者之间距离的增加,空气对光线的影响逐渐增强,导致物体颜色变淡、细节模糊。艺术家通过调整色彩的明暗、纯度以及笔触的虚实来模拟这种空气透视效果,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3. 色彩透视:基于色彩学原理的一种透视方式。随着物体与观察者之间距离的增加,色彩会发生变化。近的物体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远的物体色彩则偏灰淡、对比度降低。色彩透视还涉及冷暖对比的变化,近的物体受光源直接影响较大,色彩偏暖;远的物体受环境影响较大,色彩偏冷。

Copyright © 2022-2025 北京华夏屹立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27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