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全部

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美院在学生艺术创作方面有何差异

发布时间:2025-04-25浏览次数:44

一、创作理念

  • 中央美术学院
  • 强调“尽精微 致广大”,精微者,艺术精研;广大者,胸怀人民。
  • 注重将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美术创作实践有机结合,如在庆祝建党百年大会会场设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标识、北京冬奥会会徽等重大活动艺术设计和创作中,都有中央美术学院师生的身影,体现出艺术创作与国家、时代紧密相连的理念。
  • 清华美院
  • 秉持“艺科融合”的理念,在艺术创作中注重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例如在2023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中,许多学生在作品中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应用的多种可能性。
  • 强调扎根生活、扎根本土,从现实的土壤中挖掘艺术源泉,创造出具有鲜活时代气息和现实生活情感的绘画作品,这一理念在绘画系的教学和创作实践中得以体现。
  • 二、教学模式

  • 中央美术学院
  • 采用“五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即“体系串讲 + 名师讲座 + 经典阅读 + 课堂讨论 + 实践教学”,将思政课的教学、作业、考试与学生美术创作实践有机结合。例如通过情景教学公开课,让学生“进入”历史,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艺术的理解。
  • 造型学科基础部构建基础造型、立体造型、创作造型、传统造型四大课程体系,开设素描、色彩、结构解剖、泥塑、透视、春季写生、创作基础、书法和传统线描等专业课程,强调“宽基础”和“厚基础”的教学理念,既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综合造型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专业素养。
  • 清华美院
  • 绘画系在教学实践和创作研究过程中,一方面秉承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科的学术思想及教学主张;坚持开放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教学理念,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例如绘画系成立以张仃、吴冠中、袁运甫、陈丹青领衔的四个工作室,在全国率先招收绘画实践类的博士生,培养将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高端艺术人才。
  • 信息艺术设计系设有艺术与科技(信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和摄影专业三个主要方向,师资队伍背景多元、课程体系交叉融合、设计科研实力雄厚。例如艺术与科技(信息艺术设计)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能够从“人的体验”角度,理解并创新应用人机交互技术,设计面向未来的交互产品或者新媒体艺术作品;从“系统思维”角度,能够设计合理的信息架构、搭建物理和数字体验环境、创新服务流程和商业模式。
  • 三、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向

  • 中央美术学院
  • 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
  • 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现有两个本科专业:实验艺术专业(130407TK)和科技艺术专业(130412TK),授予毕业生实验艺术或科技艺术学位证书。实验艺术工作室研究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关系;科技艺术工作室是艺术创作与科技创新深度结合的交叉专业;社会性艺术工作室为实验艺术和科技艺术提供应用场景。
  • 清华美院
  • 绘画系现设置四个专业方向:油画、国画、壁画与公共艺术、版画。四个专业研究方向不同,在当代艺术教育的背景与框架下,专业内部与各专业之间秉承相互学习吸收、相互促进、多样并存的教学思路。
  • 信息艺术设计系的专业设置体现了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在数字媒体和信息交互设计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方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与设计复合型创新人才。
  • 四、创作成果与实践

  • 中央美术学院
  • 学生在重大活动艺术设计和创作中表现突出,如参与庆祝建党百年大会会场设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标识、北京冬奥会会徽等创作。
  • 学生在社会实践和采风活动中提升艺术创作能力,例如师生赴洛阳、延安等地采风,触摸时代律动;在山西省右玉县采风写生,不仅提升了绘画技艺,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 清华美院
  • 学生在毕业作品展中展现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成果,如2023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中,许多作品从不同视角切入社会现实,关注人类命运、祖国发展,关切产业转型,试验新材料、新技术与新方案,表达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着眼于社会关系重构等。
  • 学生在参与实际项目中提升实践能力,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参与北京冬奥会相关场馆的形象景观设计、数字化生态创意设计研究与示范、城市景观设计和标志性景观建筑设计等项目,在实践中提升能力、锤炼意志、理解使命。

    Copyright © 2022-2025 北京华夏屹立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2779号-1